足球直播吧

足球直播吧

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十八世纪英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访客00

大家好,我是龙龙,关于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以及十八世纪英国发生了哪些大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可能大家还太了解,龙龙给大家总结了一些相关知识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后续是怎么结束的呢?

黑死病发生在14世纪四五十年代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它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悲惨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的时刻。

黑死病前后历时八年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这场瘟疫夺去了5000万人的生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这场瘟疫,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五倍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甚至使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百年战争停战十年,欧洲文明差点因此毁灭。

黑死病是什么?

我们知道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它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在39种已知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旱獭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而鼠蚤则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但在当时,人们对此是一无所知的。黑死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那场瘟疫的起因是什么呢?

关于那场黑死病的起源,也就是最早从哪里开始的,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黑死病从1338年开始爆发,当时在中亚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灾,从此引发成为黑死病的导火索,瘟疫通过人员流动向外四处传播,而传入欧洲的起点是黑海之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卡法,这是一座被意大利商人控制的城市,隶属于当时的东罗马帝国。

还有一种说法,这场大瘟疫起源于中亚,到处侵略扩张的蒙古军队,是瘟疫的携带者,是他们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将瘟疫传到那里,再由那里的亚欧商人传到欧洲 。

更有甚者,还有人说,万恶的蒙古军队故意传播鼠疫,他们在攻城的时候,为了让城里的人尽快屈服,将鼠疫死者的尸首,放在抛石器上,投入被他们围困的城市,造成城内军民的大量死亡,幸存的人逃出去之后,向四周传播。

这场瘟疫,给欧洲带来灭顶之灾

1348年,卡法商人在无意中把黑死病瘟疫带到欧洲本土。

1347年9月,瘟疫气势汹汹抵达欧洲的第一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

同年11月,瘟疫浩浩荡荡从水路杀向北部的热那亚和法国地中海港口城市马赛。

1348年1月,瘟疫再接再厉攻破威尼斯和比萨。

1348年3月,瘟疫一鼓作气拿下居于意大利中心位置的工商、文化重镇佛罗伦萨。

紧接着,瘟疫在上述这些城市摩拳擦掌、发动更猛烈攻势,通过陆路、水路,冲向四面八方。

从意大利北部经布伦纳山口到蒂罗尔、克恩腾、施泰尔马克到维也纳;从法国马赛,到普罗旺斯到诺曼底的整个国家,巴黎在1348年秋天被攻占。

1349年春,瘟疫进军英国,不列颠陷落。伦敦5万居民在鼠疫过后消失了两万,有百分之四十的居民死于非命。

英格兰的第二大城市诺维奇也没有幸免,常住人口从12000人锐减到了7000人。

1349年5月,瘟疫到达巴塞尔,8月到达法兰克福、11月到科隆,1350年到达汉堡、不来梅。

瘟疫又会师北欧、转战东欧,1352—1353年,马不停蹄杀到了俄罗斯,完成了它这次惨绝人寰的征程。

在欧洲被瘟疫侵袭的城市中,佛罗伦萨的遭遇最为悲惨,有八成民众死于黑死病。

意大利诗人薄伽丘在回忆录中写道:佛罗伦萨顷刻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大街上的行人在走着走着就倒下了;路沟里堆满尸体,散发着恶臭。

待在家里的人死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因为很多家庭都绝户了。大街上,只见到奶牛四处游荡,不见行人。

黑死病是如何结束的?

鼠疫的鼠疫杆菌直到1894年方被发现,鼠疫的携带者和传播过程直到1898年才搞清楚。

由于时代局限,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防治更是无从谈起,只能胡乱猜测,怪招频出,采取了不少可悲、可笑甚至可恶的防治措施。

比如本能地隔离有病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不让外来者进入,不让外来船只的船员登陆。

有人则说是血液不干净导致黑死病发生,找医生放血的人络绎不绝。

也有人说是水源的问题,所以人们开始喝开水;有钱的贵族干脆连水也不喝,只喝葡萄酒,葡萄酒开始热销。

更有人说,洗澡能让人体毛孔增大,病毒钻了空子,也可以传播瘟疫,于是大家整年累月不洗澡,导致身上气味难闻。为了掩饰身上的气味,一时间香水成为抢手货。

但是这些办法非常荒唐,显然是无法消除黑死病的,只能任其宰割,让它自生自灭。

人口的急剧减少,让瘟疫传播速度减慢,鼠疫开始得到控制。

远方之境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公认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人——巴巴拉·塔奇曼。她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一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本书

《远方之镜》是塔奇曼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在1980年获得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初看起来,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塔奇曼说,他笔下这位主人公的一生,串起了整个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就像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历史的不同侧面——这就是“远方之镜”这个书名的由来。所以,本书其实是一幅以点带面的中世纪晚期欧洲全景式画卷。

核心内容

塔奇曼笔下的14世纪,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欧洲遭受了多重灾祸,而这些灾祸,莫不与当时欧洲经历的五个重大事件相关: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

本书的主人公库西,是生活在14世纪的一个法国贵族,上述这五件事他全是见证者,并且都是深度参与者。读懂了他的一生,不但能够了解上述这些事件的历史样貌,还能用一个近距离的视角看到这些大时代背景,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公认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人——巴巴拉·塔奇曼。她曾经两次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写作奖,获奖作品分别是《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连同这两本书在内,我们已经讲过她的很多作品了,相信你对塔奇曼以及她的作品风格,已经很熟悉了。

在塔奇曼的写作生涯中,除了两次普利策奖,她还得过一个很重头的奖项:1980年的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就是这本《远方之镜》。所以,这是塔奇曼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初看起来,这本书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但塔奇曼说,他笔下这位主人公的一生,串起了整个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就像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历史的不同侧面——这就是“远方之镜”这个书名的由来。所以,本书其实是一幅以点带面的中世纪晚期欧洲全景式画卷。

本书的副标题是:“动荡不安的14世纪”。14世纪,就是1300年到1399年,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元朝以及明朝初期,对欧洲来说,这个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是将近一千年的黑暗时代的尾声,但当时的欧洲人恐怕感受不到这一点,他们仍然在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带你看看,14世纪的欧洲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首先是黑死病,黑死病就是鼠疫。欧洲历史上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黑死病疫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发生在14世纪中期,造成了欧洲大约1/3的人口锐减。然后还有英法百年战争,听名字就知道,这场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一百多年,横跨14和15两个世纪,对西欧造成很大破坏。此外,当时不易察觉的两场社会变革,也在14世纪悄悄开始了,分别是西欧封建制开始逐渐解体,还有罗马教廷权威的动摇,以及随之而来的教皇跟世俗贵族的斗争。而到这个世纪的末期,欧洲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外部挑战,那就是奥斯曼帝国崛起,开始入侵东欧。

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就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瘟疫、战争、外族入侵,这些固然不用多说,而另外两项社会变革,虽然从长远来说不能算灾难,甚至还是好事,但这种转型期带来的动荡与失序,却像种种阵痛一样,作用在当时人的身上。

所以说,这五件大事儿随便哪件都足以改变普通人的一生,那么历史中有没有谁把这些事件全部都经历了呢?

塔奇曼还真从史书当中找到了这么一位,他是生活在14世纪的一个法国贵族,上述这五件事他全是见证者,并且都是深度参与者。所以如果要选一个人来作为样本,了解和研究14世纪的欧洲历史,那这个人就再合适不过了。读懂了他的一生,不但能够了解上述这些事件的历史样貌,还能用一个近距离的视角看到这些大时代背景,对个体命运造成的影响。

这个人的名字叫昂盖朗·德·库西。下面我们就随着他传奇的一生,走进遥远的14世纪。

我们按照库西一生的起伏,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库西的青年时代。我会带你通过主人公的早期历程来看看黑死病、百年战争这些事件对欧洲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二部分,库西的壮年时代。这部分我们通过讲述库西参与的一场战争,来展现中世纪教廷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力倾轧。

第三部分,库西的晚年和结局。功成名就的库西最终卷入了一场必败的战争——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是库西的谢幕之战,也标志着此后三百年间欧洲头号大敌奥斯曼帝国的登场。

第一部分

我们的主角昂盖朗·德·库西,1340年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领地位于法国西北部的皮卡蒂地区,北边就是英吉利海峡,地处战略要道。他的家族非常显赫,在法国根深叶茂,虽然只是地方领主,但过得比国王不差多少:他们有自己的城堡,有自己的法庭,有家臣,甚至还有私人武装。这样的家底儿,在当时的法国贵族当中也算是一线水平了。

我们开头说了,库西生活的年代欧洲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天灾人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黑死病,也就是鼠疫。这种病通过血液和呼吸道都可以传播,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就是防不胜防啊,而且鼠疫感染之后发病很快,患者会持续发烧、吐血、肿块流脓,到临终之前,身上的皮肤都会变成黑紫色,非常恐怖,所以被称为“黑死病”。

一般认为,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大规模爆发,是始于1347年,也就是库西7岁那年。几年之内,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造成了2000万-2500万人死亡,差不多相当于欧洲1/3的人口。

库西的家族也被疫情波及,他的父母都死于黑死病,所幸他本人幸免于难,还成了家族的当家人。但是黑死病造成的后果,未来还是会影响到他,我们一会儿再说。

到了1355年,库西15岁了,黑死病的疫情也基本平息了,但这时候的西欧还在经历着另一场灾难,就是英法百年战争。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在1337年,说是百年战争,其实前后一共打了116年。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其实原因很老套,就是争地盘,也可以说是争夺继承权。

1328年法国的国王查理四世去世了,没有男性继承人,王位就被他的堂兄,瓦鲁瓦公爵腓力六世继承了。当时的法国境内诸侯林立,国王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大,腓力六世想扩张地盘,看中了一块地:阿基坦。这是法国西南部很大的一个地区,它的主人是英国国王,这是因为当年阿基坦的女公爵嫁给英国国王,把这块地当嫁妆带到了英国王室名下。到了1337年,腓力六世要求收回阿基坦,英国方面当然不干了,于是双方就打起来了。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是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打到1340年,他索性宣布,腓力六世的即位非法,他自己才应该是法国国王。

这矛盾就更加激化了,于是1355年,随着战事规模的扩大,15岁的法国贵族库西上了战场。15岁的小孩儿就上战场了?其实这在中世纪很正常,中世纪的贵族男孩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骑马、射箭、长枪、剑术是他们的日常训练课程。练到15岁,也就差不多可以参加实战了。

第二年,普瓦捷会战打响,这是英法百年战争当中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英军以少胜多,重创了法军,法国骑士被英军全部歼灭,这时法国在位的国王约翰二世和小王子都成了俘虏,被带回伦敦。英国人狮子大开口,朝法国要400万金埃居的赎金,并且还要求法国送40位王室成员和贵族到英国作为人质,才能换回国王。英国列了一个人质名单,前面说过,库西的家族在法国属于最显赫的一线贵族,所以他年纪虽小,但作为家族掌门人,也榜上有名。

这些法国贵族,别看身份是人质,其实在英国过得相当舒服,他们穿得珠光宝气、带着仆人来到英国,英国人也对他们以礼相待,没有限制人身自由,他们可以随意走动,参加狩猎、宴会,除了不能离开英国之外,其他都跟度假没什么区别。

这群人质当中,最幸运的就要数库西了:他跟英王爱德华三世的长女伊莎贝拉相爱了。他们在1365年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库西25岁,伊莎贝拉33岁。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他们来自两个交战中的敌国,又都身份显赫,怎么能结婚呢?库西这算是叛国投敌了吗?在中世纪的欧洲,界定一个人身份的,首先是他所属的社会阶级,然后才是国籍、民族这些。库西是贵族,这跟英国王室就算是门当户对,而且欧洲的君主对封臣,没有像中国皇帝那样的绝对控制权,所以库西做得也不算出格。

库西成了英王女婿之后,当然就被赦免了人质身份。英王爱德华三世还送了一份大礼给他:把这次从法国人手里敲来的一块领地苏瓦松,封给了库西。库西于是又添了个头衔——苏瓦松伯爵。

这块领地,便让库西跟封建制解体这件历史大事产生了关联。

因为结婚两年后,库西夫妇去了这个新领地苏瓦松,库西做了一个决定,把领地上的农奴都解放了。

说到这儿,我们得补充一点关于欧洲中世纪土地制度的知识。欧洲中世纪,王室和贵族手里拥有着大量土地,而土地上主要的劳动力是农奴。农奴不等于奴隶,也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法律权益,但他们和领主之间,还是存在一种主从关系,农奴要向土地领主缴纳各种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也就是按照领主的要求给他干各种杂活。

那库西为什么要把农奴都解放了呢?这是因为当时苏瓦松的农奴制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这里固然有社会进步、经济结构改变这类的宏观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黑死病之后,人死得太多了,劳动力变得稀缺,也就更值钱了,农奴有了跟领主讨价还价的资本,或者是逃亡到荒地上去自谋生路。而百年战争的影响,也导致领主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控制农奴了。

这个现象,在苏瓦松非常明显。库西意识到之后,索性因势利导,宣布给所有农奴自由人身份,不用再交税、服徭役了。这一下苏瓦松的农奴都高兴坏了,愿意留下来。不过库西也并不吃亏,因为土地所有权还是他的,被解放的农奴改作佃户,还是给他干活,交租子。

这部分内容塔奇曼并没有过多着墨,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重大社会变革的开端,就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农奴制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农奴制的松动,也可以看成是整个欧洲封建制度解体的开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影响也不是立刻就能体现出来,但相比于黑死病和百年战争,这种影响要来得更深远,因为它从制度基础的层面,决定了欧洲中世纪的终结,近现代的开端。虽然这些在本书叙述的14世纪还讲不到,但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影响深远的变革,在这个时代已经初现端倪。

而库西本人可能也未必意识到,他以明智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变革之中。

好,截至1367年,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三件事,都已经跟我们的主角库西产生了联系,分别是黑死病、百年战争,以及封建制度解体的开始。而通过库西的经历,我们也能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一种更接近“体验式”的认知。

这一年,库西才27岁,人生才过了一小半,接下来他还会有什么经历,从中我们又能看到这个时代什么样的面貌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第二部分

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库西人生的第二阶段。

我们还要把时间再倒回三年,1364年,库西还在英国一边当人质,一边跟公主谈恋爱的时候,法国又换国王了。被英国人抓过的那位约翰二世去世,他的儿子查理五世即位。

上一次法国输掉普瓦捷会战,割地赔款,赔了血本,所以查理五世上台后就想一雪前耻,再次跟英国人开战。1369年,查理五世向英国宣战。这时候库西为难了,一边是法国国王,他的君主,他有义务为查理五世效力;而另一边,英国国王爱德华是他的岳父,还封给他土地和爵位,库西也没法跟他为敌。用中国的俗话说,库西现在的处境就是“一仆侍二主”,帮谁都是错。

库西只好想法子躲开这场纷争,去了意大利,几年后,他又在意大利卷进了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战争。

这一次交战双方是教皇和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者维斯孔蒂家族。

这场战争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4世纪初的1309年,当时的法国国王“美男子”腓力四世非常厉害,他胁迫教廷从罗马搬到了法国的阿维农,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从那以后一连七任教皇都出自法国,并且大多都腐败透顶,名声极差,并且被法国控制,所以基督教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教皇称为“阿维农之囚”,囚徒的囚。

这七位教皇里的最后一位,是格里高利十一世,他于1370年出任教皇,虽然也是法国人,但他决心改变教廷的处境,回到罗马,重掌权威。而当时教廷离开罗马已经六十多年了,逐渐失去了对意大利的影响力,早有一个贵族维斯孔蒂家族乘机填补了意大利北部的权力真空,现在教皇想回来,这个维斯孔蒂家族当然不愿意。

于是教皇从法国贵族当中招募了一支联军,护送教廷回罗马,库西就担任这支联军的统帅。库西率领着大军向维斯孔蒂家族的老巢米兰进发,总的说来是节节胜利。虽然库西后来没有打完这场战争就回到了法国,但因为他在意大利捷报频频,教皇对他赞不绝口,让他在法国一夜成名。而此时法国的国王查理五世,仍然希望库西担任法兰西统帅对战英国。

1377年6月,库西的岳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去世了,困扰了库西半辈子的道德困境终于结束了,此后库西全心全意为法国效劳,替查理五世立下了一件大功:平定诺曼底叛乱。诺曼底是法国西北的一个半岛,渡海到英国很方便,反过来说,要是英国想进攻欧洲大陆,这也是一个最理想的跳板,了解二战历史的人已经知道,1944年盟军就是在这里登陆,开始向纳粹德国发起反攻的。

而在14世纪,诺曼底的领主是“纳瓦拉国王查理二世”,纳瓦拉这个地方在今天的西班牙北部,当时是个独立王国,下面我们就简称他为查理二世。这位查理二世还有一重身份,是法王查理五世的外甥,但是他跟舅舅关系可不太好,总想干掉他取而代之,为此他跟英国暗中勾结,是法王的心腹大患。

1378年,库西奉命出征诺曼底,不到一年,他就摧毁了查理二世的所有要塞,把诺曼底的领地几乎全部收复。这个功劳太大了,查理五世想要封库西为骑士统帅。这是法国仅次于国王的军事统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主管征兵、粮草和所有战争安排,大有油水可捞。

然而库西又拒绝了。因为他已经看出来,查理五世已经病得很严重,不久于人世,他身后国家可能陷入动乱,这时候身居高位,就等于站上了风口浪尖。

果然,就在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了,他的儿子,年仅11岁的查理六世即位。库西成为辅佐小国王的摄政委员会成员,在王室和贵族里威望崇高。因为他已经证明了,他不仅有突出的军事能力,他还有冷静的政治判断力。

这个时候的库西40岁,虽然人生过半,但事业如日中天。从他的这段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当时欧洲政治格局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阿维农之囚”的经历,让教廷越来越重视抓权,这就引起了教权和世俗政权之间的摩擦;而对政权的介入过深,又让教廷变得越来越像政府衙门,滋生各种勾心斗角和腐化堕落,这些都在一点点动摇教廷在中下层教士以及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引发的矛盾将在一百多年后的16世纪集中爆发,那就是我们在很多书中都讲到过的宗教改革,其实引发这场改革的问题,在14世纪,就已经露出苗头了。

其次,国王和各级贵族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也错综复杂,库西就是一个典型,受困于多重身份带来的麻烦。而这些矛盾,也是导致14世纪种种动荡的一个原因。

第三部分

刚才我们讲到库西辅佐法国小国王查理六世,在王室和贵族里威望崇高。尤其是1382年,他帮查理六世平息了巴黎市民暴动,整个事件中他通过高超的谈判能力,恢复了巴黎的秩序。在法国,除了小国王以及王室成员,库西成了首屈一指的贵族。截至此时,库西这一生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多彩了,从15岁上战场起,他参加了对英国、意大利、诺曼底等地的战争,和上至教皇,下至巴黎暴民,都进行过谈判,是御前会议的成员,他的事业遍及军事、外交、政治多个方面。

正当库西如日中天的时候,欧洲东部出了一件大事。

在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了,奥斯曼帝国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他们本来主要居住在小亚细亚半岛,1354年他们渡海踏上欧洲,随后一点点蚕食衰落的拜占庭帝国,以及东欧各国。1395年,奥斯曼帝国已经征服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他们的苏丹,号称“雷电”的巴耶齐德一世又发动大军,打算彻底消灭拜占庭帝国,再进攻整个欧洲。

土耳其人围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东欧的匈牙利国王深知,拜占庭被灭之后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了,他派人到巴黎求援,哭诉土耳其人的种种暴行,请西欧兄弟出手相助。对西欧来说,拜占庭就是他们抵挡东方民族的屏障,而东欧是缓冲地带,唇亡齿寒,所以虽然西欧各国以及教廷和拜占庭也有不少矛盾,但还是不能眼看着他们被灭。

于是1396年,西欧组织起了又一次的十字军,由法国人牵头,以教皇的名义召集了十万大军,准备东征,抵抗“异教徒”。作为法国最富盛名的骑士,库西也参加了这次东征。

在11到13世纪,欧洲人曾经先后组织过九次十字军东征,去攻打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也在当地建立过一些政权,但都已经被消灭了。到1396年,距离欧洲人在中东的最后一个据点陷落,都已经过去100年了。而遭受过前面说的14世纪的种种动荡之后,此时的欧洲实力更是大不如前,这次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1396年,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尼科波利斯,十字军中了土耳其人的埋伏,兵败如山倒。库西也没能够幸免,被土耳其人俘虏。

这一战,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因为和前九次相隔太远,所以很多写十字军的书里,都没把这次计算在内。

库西等一干贵族俘虏,被送到了布尔萨——这是奥斯曼帝国在亚洲的首都。库西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和忧郁,他在1397年2月客死异乡,享年57岁。

这就是库西的人生结局。在晚年,库西参加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但这时,经历了一百年灾难动荡的欧洲,已经非常虚弱,没有力量发动对外战争,这次十字军的失败就是有力的证明,库西个人再厉害,也改变不了这种大趋势。

虽然1396年奥斯曼帝国没能乘胜拿下君士坦丁堡,但此后的三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欧洲最大的威胁。

总结

好,讲到这儿,本书的内容就基本结束了,再来总结一下。

塔奇曼笔下的14世纪,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欧洲遭受了多重灾祸,而这些灾祸,莫不与当时欧洲经历的五个重大事件相关: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这是14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五件事。

我们的主人公库西,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们分三个阶段,介绍了他的生平,而库西一生浮沉的背后,透露出这五件大事的影响。

在库西从出生到青年的阶段,经历了黑死病,在这场瘟疫中他失去了父母;他还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因为法国在普瓦捷会战中的惨败,他被迫到英国当人质,却因祸得福娶了英国公主;因为瘟疫和战争的破坏,西欧的农奴制难以为继,这时库西又顺应时势解放农奴,从而不自知地成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的最初见证者。

库西在壮年的时候,卷入了教廷与世俗贵族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让教廷越来越重视抓权,滋生了各种勾心斗角和腐化堕落,从而动摇了教廷在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库西在晚年,参加了欧洲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抵抗奥斯曼帝国,但是遭遇失败,客死他乡,此后的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欧洲最大的威胁。

随着库西去世,本书的故事落幕,14世纪走到了尽头,欧洲的中世纪也临近尾声。虽然14世纪的欧洲充满灾难与动荡,但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文艺复兴已经曙光初现,并将在接下来的15世纪达到高潮,还有地理大发现、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这些变革将带欧洲摆脱中世纪的黑暗。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你还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14世纪前后西欧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14世纪前后西欧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全球航行的沟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开辟了从远东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欧的漫长海上商路。此后,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船队西进时,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1520年西班牙人麦哲伦率船队发现美洲最南端的海峡,由此驶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再继续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环球航行),海外扩张(早期殖民),经济结构由农本经济向重商经济的转变,科学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实证方法的出现,以及国家政治权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体化聚合等等。

14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如何控制了法国?

1401年至1420年,英格兰国王终于控制了法国。在英格兰,1399年,亨利四世登上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权,他曾经用尽千方百计。“首先,征服领土,”让·傅华萨记载道,“其次,成为王位继承者。第三,利用国王理查二世彻底而自愿的退位……同时议会承认王位归属于他。”

整个过程中,抗议声非常微弱。亨利四世的统治大权源自他的父亲冈特的约翰。爱德华三世国王辞世以后,约翰是爱德华三世健在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理应取代长兄之子理查登上王位。但他从未谋求王位。

由于爱德华三世有五个儿子长大成人,英格兰有更多其他王室近亲有资格染指王位。争夺最激烈的是埃德蒙德·莫蒂默(EdmundMortimer),他的母亲菲利帕(Philippa)是爱德华次子安特卫普的莱昂内尔(Lionel ofAntwerp)的独女。和黑太子一样,莱昂内尔先于父亲去世,但菲利帕仍比亨利四世年长。她曾是理查二世的女继承人,在她于1382年过世之后,她对王位的继承权传给了她的儿子。

结果就是,虽然亨利四世很受人民的拥戴,但王位很容易受到挑战。在他统治的第一年,政局尤为动荡。在一个多世纪前,威尔士已经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但现在威尔士的一个叫作欧文·格林杜尔(Owain Glyndwr)的富农利用亨利王权不稳的机会,号召同胞一起独立。早在1401年,他便开始在威尔士北部领导同胞对英格兰人的居住地发起进攻。亨利派他的长子亨利王子率军反击,但欧文不断“给英格兰造成巨大损失”。然后亨利四世开始出现失误。

尽管他尽力阻止,但理查二世还幸存的流言仍然开始散布。在他对威尔士的战争还未取得进展时,苏格兰人又趁机入侵北部。一直在为英格兰忠诚地与威尔士作战的埃德蒙德·莫蒂默(尽管被剥夺了公认属于他的王权)在与欧文·格林杜尔战斗时被俘。莫蒂默的姐夫亨利·珀西(Henry Percy)一直在领导抵抗苏格兰人的行动,他提出将莫蒂默从欧文手中赎回。但亨利四世拒绝了这个提议。

这样做能铲除亨利四世在英格兰的潜在对手埃德蒙德·莫蒂默。在这之前一直是亨利四世支持者的埃德蒙德·莫蒂默和亨利·珀西对此都很愤慨。欧文·格林杜尔抓住了这次愤怒的机会。他释放了莫蒂默,把自己的女儿凯瑟琳嫁给了他,并和莫蒂默与珀西结成了同盟。他们将帮威尔士从英格兰独立。作为回报,欧文会帮莫蒂默登上英格兰王位。

亨利四世不经意间使得威尔士的叛乱演变成了内战,而这一叛乱又持续了10年。因为行动总是不经大脑,亨利·珀西的长子得到“莽夫”的绰号,他在内战开始后不久便丧命了。1403年7月,在什鲁斯伯里(Shrewsburg,英格兰西部城市)与王家军队的一场激烈战斗中,为了畅快地喘气,“莽夫”珀西把头盔上的护面具摘了下来,之后立刻被飞来的乱箭射中了上颌。而亨利·珀西则于1408年一场战役中阵亡。

莫蒂默死于1409年,当时他被英格兰军队围攻,被困在哈勒赫(Harlech)城堡。由于没有充足的食物,还可能身染瘟疫,他在1月份去世,当时英军还没有撤去包围。他的妻子,即欧文的女儿,和他们的四个孩子也都被困在哈勒赫城堡。城堡投降后,他们被关进了伦敦塔。在那里凯瑟琳和她的独子以及两个女儿都死于疾病。

最后只剩欧文·格林杜尔仍坚持着反抗,反抗甚至持续到亨利四世去世以后。经受长达5年的疾病折磨后,亨利四世于1413年3月去世。他得了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它会使人“皮肤溃烂、眼睛脱水、内脏器官破裂”,可能是某种麻风病。查理六世也经历了10年的不幸生活。他精神失常的时间比正常的时间要多,而且他没有一点对王室的控制权。他最爱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和叔叔勃艮第公爵长期不和。他们都希望能控制疯癫的国王,从而控制整个法国。

1404年,勃艮第公爵去世。他的世仇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继承人约翰。约翰刚在尼科波利斯战役中被人从土耳其的囚禁中赎回来。新公爵迅速获得了权力和声望。他极力撮合自己11岁的女儿和年轻的王太子路易的婚事。路易是查理六世的儿子和继承人(查理六世虽然疯疯癫癫,但自他17岁结婚起到1404年,妻子伊莎贝拉已经为他生了11个孩子)。“此时国王和议会决定对人民加税,”史家昂盖朗·德·蒙斯特勒莱(Enguerrand deMonstrelet)写道,“但勃艮第公爵坚决反对这一行为,这使他赢得了法国人民的普遍尊重。”

这只是增强了奥尔良公爵对他堂兄的恨意而已。在接下来的3年里,这两个人为了权力不断运用各种手段,比如发放公众补助金和削减税收等,来讨好巴黎人,要求从国王那里获得特殊恩宠,同时不断争夺军队指挥权,征讨法国的对手。

1407年11月23日,在圣克雷芒节的盛宴上,奥尔良公爵在巴黎深夜的街头遭到一伙武装人员的伏击。他从马上摔下来,在街头被活活打死。现场惨不忍睹,隔天早上他的仆人来到事发地,只能收集一些散落在石头上的脑浆用来埋葬。他们还发现了他的右手,这只手显然是在伏击中被砍掉的。

事后,几个凶手向旁人吹嘘了谋杀的经过。这时人们才知道是勃艮第公爵雇用了行凶者。“这是长期斗争种下的祸根,”蒙斯特勒莱写道,“这场斗争旷日持久,以至于要将整个王朝摧毁。”由于担心被逮捕,勃艮第公爵逃出了巴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但即使谋杀一事已被揭露出来,他仍然很受民众拥护。“巴黎人民对奥尔良公爵并不满意,”蒙斯特勒莱补充道,“因为人民已经了解到,让他们背负沉重赋税的始作俑者正是奥尔良公爵。他们开始在暗地里说‘天除恶人,大快人心!’”

1408年早春,在著名神学家让·珀蒂(JehanPetit)的帮助下,勃艮第公爵明目张胆地回到巴黎,开展了一场公开辩护。这个事件不是谋杀,而是为民除暴,他和珀蒂这样辩解道,因此这一举动合情合理。查理六世急于维持巴黎的和平,第二天就赦免了他的堂弟。愤怒的奥尔良公爵的支持者们立刻以公爵夫人为首,在公爵的儿子兼继承者的组织煽动下成立了反勃艮第派。此时,公爵的儿子14岁的查理已经成为新奥尔良公爵。奥尔良和勃艮第两个家族似乎要把国家推进内战的旋涡。

1410年,年轻的奥尔良公爵查理娶了阿马尼亚克伯爵(Count of Armagnac)的女儿。此时阿马尼亚克伯爵已经成为反勃艮第派领袖。从那时起,奥尔良家族的支持者被称为阿马尼亚克派。他们来自西部和南部,成员包括贝里公爵、波旁公爵和法国骑士统帅。勃艮第派则来自北部和东部。

双方实力相当,两党都希望得到英格兰新国王的支持,以打破僵局。1413年4月9日,亨利五世(Henry V)在威斯敏斯特加冕。当时一场怪异的暴风雪袭击了英格兰,掩埋了许多动物和房屋。很多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丧命。一些伦敦人抱怨说,这场暴雪是个征兆:新国王会是“冷血残暴的人”。

亨利五世时年26岁,参加了镇压莫蒂默和威尔士叛乱的战争,疤痕累累,经验丰富。两组使节团几乎同时抵达英格兰王宫。一组代表阿马尼亚克派(现在把查理六世也列入其成员),另一组代表勃艮第公爵。他们都希望得到新国王的支持,以打败另一方。亨利五世表明他愿意提供帮助。他主动与阿马尼亚克派讨价还价,表示会帮助他们打败勃艮第公爵,但条件是要得到法国王位,并迎娶查理六世国王的女儿凯瑟琳,以及获得价值200万克朗的嫁妆。

14-15世纪,英国和法国打了什么战争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以上就是关于英格兰14世纪发生的大事的相关内容以及十八世纪英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沃顿湖人战绩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